在7月20日环保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郭敬就表示,“一些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将固体废物转移到其他国家,有的甚至是非法出口。”他指出,国内国外都有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非法进口、夹带走私洋垃圾。那么,非法进口洋垃圾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利益链呢?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早在三十多年前,日本等周边国家就开始出现了一些专门向中国出口垃圾的专业公司,它们收集到垃圾后经过简单分类组织向中国出口。这些国外的垃圾供货公司中,既有外国人开的,也有在中国专门接收洋垃圾的人跑到国外注册的,自己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其实这些国外出口垃圾的公司从收购垃圾到整个出口过程中物流都是要自己出钱的,所以它们从垃圾本身赚不到钱,收入都来自国外**支付的垃圾处置补贴。据了解,发达国家对于垃圾处理的费用很高,大概在每吨400美元至1000美元,而运到中国,即便加上运费每吨的成本只有10美元至40美元。
这些洋垃圾进入中国后,国内的接收方通常以极低的价格买进来。不过根据每次垃圾的种类不同以及分类的精细程度有价格区别。通常以废旧衣服为主的洋垃圾为每吨几百元人民币的价格。然后这些洋垃圾会通过多次挑拣分类,层层转卖出去,往往越到分拣精细的后端价格越高,**就形成了纸张、金属、塑料、服装、电器等精细分类的垃圾,再运送到不同的地方进行进一步不同方式处理,比如,纸张、塑料、金属类的会作为原材料投入循环生产;电器会在拆下有效零部件后进行进一步拆解,比如,分离出玻璃、塑料、橡胶、金属等,有时还可以提炼出**,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这些洋垃圾流入中国,大致经过入境、转运、加工、销售等几个环节,有着明确的分工,形成了产业链,通常按照不同环节对不同种类垃圾有着明确的界限,由不同组织分别经营并且之间形成单线联系。**终各方都在这个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