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工明确的洋垃圾走私产业链中,多方各自获利。“在这些洋垃圾处理的整个过程里,就是分拣需要成本,大多是在农村对农民进行简单培训后就可上岗,用**原始的那种方法,成本非常低。”前述知情人士透露,前几年在国内有不少专门分拣加工洋垃圾的村子,有专门加工旧电器的、有分拣旧服装的,在全国都小有名气,一有洋垃圾就往那些地方运。
北青报记者查询,这些洋垃圾村在东南沿海地区**为密集,比如,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曾以拆解废旧电子垃圾而出名,广东省汕尾市碣石镇以分拣旧服装出名,此外广东清远市龙塘镇定安村、佛山市大沥镇的联滘村都曾是有名的“洋垃圾村”。
央视记者在2009年10月中旬曾暗访过广东陆丰市碣石镇新饶村的洋垃圾服装市场,发现这里已经形成了一条相当严密的走私、加工、兜售洋垃圾服装的地下产业链。当时新饶村的洋垃圾店铺密如蛛网,每家店铺都在公然销售着从日本、韩国等国家走私来的旧服装。汕尾海关缉私局此前的一份调研统计显示,在26万人口的碣石镇,当时从事“洋垃圾”服装经营的就有万余人。
据称在央视节目播出后,当地曾出动公安、工商等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联合执法整治洋垃圾产业链。不过4年后的2013年央视重新暗访这里时,碣石的洋垃圾市场并没有被打掉而是和4年前一样红火,上千家店铺公开兜售洋垃圾服装。而且这里形成了更为精细的产业链,比如,对旧服装去球、刷毛处理,每件的处理费是5至7角;缝补旧衣服上的破洞每件1元左右,甚至这里还有商标标签专业店,有很多国家的服装商标销售。在当地,一件旧的韩版女皮衣原来售价20元,找专人花40元翻新处理之后就能跟新的一样。
而到了今年3月3日,汕头海关和陆丰公安、边防、工商等部门又在碣石镇捣毁一个走私进口旧服装的储存窝点,多达96吨的进口旧服装被锈迹斑斑的铁丝**成堆,包装袋上的英文字母还清晰可见。如此顽固的旧服装生意久灭不绝,足见其中的利益丰厚。